大學真正必做的5件事

「大學五件事」常被視為大學生涯的清單,但真正值得做的,遠不止讀書、上莊與拍拖。本文以畢業十年的視角,重新整理大學生必做的五件事:找到熱情、交流體驗、增長知識、學習理財、理解社會。這些能力不僅塑造大學生活,更影響未來職涯與人生方向。

大學真正必做的5件事
Photo by Joseph Chan / Unsplash

「大學五件事」原本是香港大學生之間流傳的一個俗語,指的是讀書、參與學生會或學會(俗稱「上莊」)、住宿舍(住 Hall)、兼職工作(Part-time)以及談戀愛五件被認為在大學階段應該經歷的事情。這一說法流傳多年,甚至成為不少學生衡量自己大學生活是否「完整」的準則。

然而,回顧筆者三十年的人生歷程,再從畢業十年、在職場累積經驗的角度回望,會發現大學時期真正值得去做的事,未必只停留在這些層面。大學不僅是學術知識的殿堂,也是個人成長與自我探索的重要階段。若僅僅把大學生活視為一連串既定的「清單」,很可能錯過了許多能夠塑造眼界與格局的契機。

在資訊快速流動、社會變化日益劇烈的今天,大學生所需要的能力,已經不只是傳統的專業技能,而更包括批判性思維、跨領域理解、財務與社會意識。若能在大學階段提早培養這些素養,將會為未來職涯與人生發展打下更穩固的基礎。

因此,本文將嘗試重新整理「大學真正必做的五件事」,不僅回應傳統的「大學五件事」俗語,更希望提供另一種視角,幫助讀者思考如何善用這段人生黃金時期,為日後的人生方向鋪路。

找到自己的熱情:大學資源是試錯的最好舞台

不少人進入大學後,第一件事就是「跟隨潮流」,熱門科目、熱門社團、熱門活動,彷彿只有走在人群中才算安全。然而,這種心態往往讓人失去真正思考的空間。

大學的本質,不只是知識輸入的場域,更是一個能夠「低成本試錯」的平台。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son)的發展階段理論提到,青年期的核心課題是「自我認同」,而大學正是最重要的探索時刻。

在這個階段,你應該盡量利用學校的資源去接觸不同領域。參加不同的講座、選修跨學科課程、加入社團或學生會,甚至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。很多人發現自己的熱情並不是來自本科專業,而是來自一次偶然的課程或合作機會。例如,有理工背景的學生,可能因為一次公共政策的研討課,啟發了未來走向公共行政的志向。

實用建議:

  • 每學期至少修一門與專業無關的課程,拓展知識邊界。
  • 主動找學長姐或教授聊,聽聽他們的研究與人生經驗。
  • 別害怕失敗,把大學視為人生的「沙盒」,容許自己實驗。

交流與國際視野:走出去,眼界才會真正放大

香港與台灣的大學,都很強調「國際交流」。不少學生認為這只是履歷的一部分,或者只當作旅遊機會。但其實,交流的真正價值,在於「長眼界」與「文化對話」。

社會學的「文化資本」概念(布迪厄,Pierre Bourdieu)提醒我們,社會資源不只是金錢,也包括眼界與品味。當你在外國生活,即使只是半年,也會開始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。這種經驗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維方式,讓你在未來的職場或人生決策中,更能跳出單一的框架。

例如,去北歐交流的學生,常常驚訝於當地學生對社會平等的重視;到美國的學生,會看到創業文化與失敗容忍度的不同。這些感受,未必立即改變你的人生路徑,但卻會成為你面對社會議題時的養分。

再者,這對很多人來說,是人生只有一次在外國生活的機會。

實用建議:

  • 如果條件許可,至少去一次長期交換或短期暑期課程。
  • 不只和同鄉群體混在一起,主動跟當地人建立連結。
  • 即使沒有資源出國,也可參與校內的國際社群,提升跨文化經驗。

增長知識:知識厚度會改變職場的寬度

不少學生覺得,成績不代表一切,甚至有些人強調「能力比分數重要」。這句話沒有錯,但忽略了大學成績的另一層含義。

好的成績,往往不是因為那幾個數字,而是代表了你能夠在一個嚴謹的框架下,持續投入與完成任務的能力。這對未來職場尤其重要。例如,大企業的管理培訓生(MT)、畢業人才計劃(GT),往往都需要良好的學術背景作為入場券。

同時,閱讀經典與專業書籍,能夠累積「知識厚度」。一個學生如果僅僅停留在網路碎片化資訊,很容易被短期流行帶走。但真正能拉開差距的,是那些有深度、能夠跨時代參照的知識。

比方說,讀經濟學的學生若能額外涉獵社會學或哲學,會更清楚看見「數據背後的人性」;學習心理學的人若能同時閱讀經濟學,就能更好理解行為經濟學如何解釋人類非理性決策。

學術成績與知識的寬度厚度,同樣重要。

實用建議:

  • 保持閱讀原典與專業書籍的習慣,而不只是二手摘要。
  • 每學期設定一個閱讀主題,長期積累會帶來驚人效果。
  • 善用圖書館資源,這是你之後可能最難免費享有的資源。

學習投資與理財:小錢也能學會大智慧

很多人以為大學生沒有收入,不適合談投資,其實正好相反。大學時期雖然沒有太多資金,但卻是培養理財思維與建立正確金錢觀的最佳時機。與其等到踏入職場後才被現實壓力逼迫學習,不如在相對單純的環境中,先建立起對金錢流向、風險概念與資產管理的基本認識。

具體而言,大學生可以從記錄日常開支開始,逐步培養對金錢的敏感度。同時,透過閱讀財經書籍、參加公開課程或聆聽投資講座,理解不同投資工具的特性與風險差異,這些知識即使暫時用不上,也會在未來派上用場。

此外,即使是少量金額的儲蓄與模擬投資,也能讓人親身體會「複利」的威力。早期的小金額嘗試,不僅能減低失誤的成本,還能在心理上養成長期思考與耐心等待的習慣。理財的核心並不是「賺快錢」,而是建立一套能夠應對不確定性的生活方式。若能在大學時期便開始培養,將為日後的財務自由打下關鍵基礎。

即使沒有太多錢,大學生可以先學習:

  • 如何記帳,理解自己的花費結構。
  • 了解複利效應,明白早一點開始投資,即使金額很小,也能在長期內累積差異。
  • 學習不同資產的風險與報酬,例如股票、ETF、債券。

有些學生會覺得,理財離自己太遠,或者認為只要畢業後賺到錢再說。但很多時候,真正的差別在於「觀念起跑線」。一個懂得理財的人,即使薪水不高,也能積累資本;而一個忽略理財的人,即使賺得多,也可能陷入月光或債務困境。

了解世界,了解社會:知識份子的責任

能夠進入大學,本身就意味著你在社會裡屬於比較幸運、資源較多的一群。這也意味著,你有一定的責任去理解社會。

在香港或台灣,很多學生專注於個人未來,卻忽略了社會結構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。社會學提醒我們,個人命運從來不是孤立的,而是與制度、政策、經濟條件息息相關。

例如,了解基層家庭的教育資源不足,會讓你更珍惜大學的資源,也可能啟發你未來在政策或公益領域的投入。再例如,關心氣候變化或國際政治,不單單是「理論性的新聞知識」,而是直接關乎你未來工作的產業選擇與生活方式。

實用建議:

  • 多參與社會議題相關的論壇或講座。
  • 利用實習或義工機會,直接接觸不同社會階層。
  • 建立媒體素養,不要只依賴單一資訊來源,避免被操控。

大學不是終點,而是人生的試煉場

如果把大學僅僅理解為「職業準備」,那麼你很可能會錯過它最珍貴的價值。大學真正必做的五件事:找尋熱情、國外交流、增長知識、理財投資、了解社會,其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持續影響一生的能力與視野。

同時,從一個已踏入中年的角度回望,許多給予大學生的建議,往往帶有某種「後悔」的味道。當年浪費了時間,回想起來不免覺得是馬後炮。但或許正因如此,才更希望能為年輕後進提供另一個角度。大學並不是人生的全部,而是起點;往後的路會充滿困難、痛苦與抉擇。若能在享受青春與玩樂的同時,也稍微想得長遠一些,並不是壓抑快樂,而是為自己爭取更多選擇的自由。

大學,是年輕變成熟的時期。這段時間既自由又矛盾,既充滿機會,也充滿迷惘。人生本就是一場遊戲,有人選擇以簡單模式通關,有人則不得不面對困難。如果注定要面對挑戰,那麼在仍然受保護的大學階段及早裝備,未嘗不是一種更明智的準備。至於要走哪一條路,還是要靠自己深思熟慮後作出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