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TI 不同流派解析:16Personalities 與其他系統的差異

MBTI 測驗在全球廣受歡迎,但其實存在不同流派與解讀方式。本文將深入探討 MBTI 的不同版本,包括最常見的 16Personalities,以及其他經典與現代流派的差異。文章將分析各流派的優缺點,探討結果是否可比較,以及如何正確看待 MBTI。雖然 MBTI 並非科學嚴謹的心理測量工具,但依然能幫助我們了解自我與人際互動。

MBTI 不同流派解析:16Personalities 與其他系統的差異
Photo by Andrew Seaman / Unsplash

👉 不久之前我寫了一篇有關 MBTI 的文章,可以先參考該篇內容,再續看本篇內容。

MBTI 根本不是科學?解構 MBTI 性格測試
MBTI性格測試在香港及全球大受歡迎,無論在職場還是朋友間都經常被提及。不過,MBTI其實是否有科學根據?假如它根本不是科學,那麼我們又應否完全否定其價值?本文將探討MBTI的來龍去脈,並分享在使用這種性格工具時應有的心態與注意事項。

MBTI(Myers–Briggs Type Indicator)最初由 Katharine Briggs 與其女兒 Isabel Briggs Myers 在 20 世紀中期發展,靈感源自榮格(Carl Jung)的心理類型理論。最核心的結構是四組二分法:

  • 外向(E)– 內向(I)
  • 實感(S)– 直覺(N)
  • 思考(T)– 情感(F)
  • 判斷(J)– 知覺(P)

組合後形成 16 種人格類型,這個結構幾乎所有流派都會沿用。隨著 MBTI 流行,學術界與商業應用市場出現不同解讀方式。這些版本在問卷設計、結果呈現、語言風格,甚至背後的理論延伸上,都有所差異。例如,有的版本更強調職場應用,有的則試圖以大數據或心理測驗方法更新題目。換句話說,我們常見的「做 MBTI 測驗」其實並不是同一套工具,而是來自不同的流派。

16Personalities:最普及的網路流派

如果要說最廣為人知的版本,16Personalities 網站幾乎是許多人第一次接觸 MBTI 的入口。這個流派其實是基於 MBTI 框架,但進一步融合了「五大人格特質(Big Five)」的一些研究成果,讓描述更貼近現代心理學語境。

16Personalities 的特色包括:

  1. 語言大眾化:使用日常生活的描述,而非學術化的詞彙,例如將「INFP」解釋為「調停者」。
  2. 圖像化與測驗互動性:網站設計簡潔、測驗題目容易理解,結果也以卡通角色與清楚的段落分類呈現。
  3. 人格光譜概念:不像傳統 MBTI 將人硬性分類為某一型,16Personalities 強調「傾向」,更接近連續性的思維。
  4. 商業化應用:網站延伸到團隊管理、配對建議等服務,增加了娛樂性與實用性。

不過,它的「易讀」與「趣味」設計,也引發爭議:是否過度簡化甚至娛樂化,使得 MBTI 原本的理論深度被稀釋?這一點仍是專業界常見的批評。

其他主要流派與差異

除了 16Personalities,還有幾個常見的 MBTI 流派,各自有不同特色:

1. 官方 MBTI® 評估(The Myers-Briggs Company)

這是由 Myers & Briggs Foundation 授權的正式測驗,使用嚴謹的問卷與報告系統,主要應用於職場發展、領導培訓與心理諮詢。它的特點是:

  • 問卷設計更為精細,避免直覺性回答造成偏差。
  • 結果報告專注於職場與專業成長,較少娛樂性描述。
  • 收費較高,且需透過認證專業人士施測。

2. Socionics(社會型人格學)

起源於前蘇聯心理學研究,與 MBTI 類似,也有 16 種人格,但在定義和互動模型上有所不同。例如,Socionics 更強調「人際互補性」,用來解釋不同人格在團體中的互動關係。

3. 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(凱西氣質測驗)

David Keirsey 提出,將 16 種人格分為四大氣質:守護者、理想主義者、工匠、理性者。這一流派更偏向「行為風格」的解釋,而非內在心理過程。它在教育和溝通訓練領域應用廣泛。

4. 網路衍生版本

網路上充斥大量非官方 MBTI 測驗,有些甚至只是娛樂化的小測驗。它們往往題目簡單,結果描述帶有星座式的模糊性,雖能引起共鳴,但準確性不高。

不同流派的結果能比較嗎?

很多人做過多個 MBTI 測驗後,會發現結果不盡相同。例如在 16Personalities 得到 ENFP,但在官方 MBTI 報告卻顯示為 INFP。這種差異主要來自:

  • 測驗題目的設計:不同流派對於「外向」或「直覺」的定義與題目切入點不同。
  • 測驗方式:有的使用 Likert 五點量表,有的則二選一。
  • 報告風格:部分流派強調性格傾向,部分則偏向分類。

因此,嚴格來說,不同流派的結果不可直接比較。它們是基於相同核心理論的不同解釋,而不是同一個標準化心理測驗。這就像同一首樂曲,不同演奏家會有不同的詮釋。

哪一個流派最好?

這是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,但答案其實沒有「最好」。不同流派各有適合的場景:

  • 16Personalities 適合初學者,語言簡單,容易入門。
  • 官方 MBTI® 測驗 適合職場發展與專業使用。
  • Socionics 適合想研究人際互動與配對的人。
  • Keirsey 適合在教育或教練訓練中,快速掌握行為模式。

換句話說,選擇哪一流派取決於你的目的:如果是自我探索,任何版本都能帶來啟發;如果是專業發展,則建議選擇更嚴謹的版本。

MBTI 的價值與限制

無論使用哪一流派,我們都要意識到:

  1. MBTI 並非科學嚴謹的測驗。心理學界普遍認為 MBTI 缺乏足夠的信度與效度,難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嚴格依據。
  2. 它是一種自我反思的工具。與其將結果視為「定義」,不如當作一面鏡子,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偏好與習慣。
  3. 應用價值在於對話與理解。無論在職場、家庭或人際互動,MBTI 都能成為一個中立的語言,減少指責,增加理解。

例如,當我們知道同事屬於「J 型」偏好,可能就能理解他為何對計劃性更敏感;而如果我們自己是「P 型」,就能反思如何在靈活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。

在流派之外,看見自我

回顧 MBTI 的不同流派,不難發現,無論是 16Personalities 的大眾化設計,還是官方 MBTI 的專業應用,其核心價值其實是一樣的:幫助我們認識自己,並更好地理解他人。

然而,MBTI 不應被視為一個「絕對真理」。它不是精密的心理診斷,而是一個語言框架,讓我們能更有系統地思考人格差異。與其追問「哪個流派最好」,不如問「這個流派如何幫助我當下的成長?」。

在一個充滿變化的世界裡,理解自我並持續反思,比固定在某個人格類型上更為重要。MBTI 的最大意義,或許正是引導我們持續提問與覺察,而非提供一個標籤。